周黎安: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的定力 | 毕业致辞

来源:北大光华MPAcc    作者:原作者    责任编辑:张慧    07/19/2025

17


编者按

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

如何保持思想的定力,如何在技术变革中寻找突破,又如何以开放胸怀引领时代?

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、

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周黎安教授在2025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,

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子们提供了深刻而温暖的答案。


周教授以ChatGPT的问世为引,探讨了人类与AI既竞争又合作的时代命题,

并寄语毕业生三点建议:做终身学习的思考者,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精神;

做学科边界的探索者,在融合创新中寻找灵感;做时代变革的引领者,

以北大“兼容并包”的精神拥抱未来。他的话语既饱含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,

也彰显了北大人“知识向善、服务社会”的使命担当。


在技术洪流中

坚守人文的定力


微信图片_2025-07-19_093624_704.jpg

    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各位嘉宾,亲爱的同学们:


    大家上午好!


   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,作为教师代表,共同见证2025届毕业生的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,我感到无比荣幸。几年前,当你们怀揣梦想踏入燕园时,ChatGPT还未问世或刚刚兴起。如今几经迭代,它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。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。 ”而马斯克也预言,超级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。


    从大语言模型到人形机器人,从智能体到脑机接口,人类和AI的赛跑似乎变得愈发吃力。但换一个角度看,AI也正成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,帮助我们组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作团队。在人类和AI既竞争又合作的时代,你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呢?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你们参考。


    第一,做终身学习的思考者,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思想定力。


    当AI可以瞬间生成论文、解答难题时,我们更需要思考: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?我认为是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问,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,是创造性地定义问题的能力。未来最稀缺的不是AI算力,而是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的智慧,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的定力。


    当AI浪潮和世界变局不断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时,唯有立足文明高度的历史洞察与真知灼见,才能指引我们穿越时代的迷雾。请永远保持读书的习惯。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之外,在140字的碎片化阅读之上,还有一片更辽阔的思想星空。当世界变得喧嚣,书本永远是思想的静土。一本好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穿越时空,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,更能帮助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用厚重的思想对抗浮躁和焦虑。倘若你们能够将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减少一半用来读书,你们的人生境界必将焕然一新。


    第二,做学科边界的探索者,在融合创新中寻找突破。


   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,单一领域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。解决问题需要整合科学、人文、社会、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。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,我都建议你们尽可能拓宽自己的视野,学习跨学科的知识,参与跨学科的项目。在知识的交汇和碰撞中,孕育着意想不到的创新灵感。比如,DeepSeek研发团队当中的北大学子,既有计算机系的毕业生,也有中文系的毕业生。这样的融合正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。


    请大家抛弃学科之间的鄙视链,也无需纠结文科是否有用,谁能从跨学科中汲取智慧和灵感,从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找突破和蜕变,谁就能够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占据制胜的高地。


    第三,做时代变革的引领者,以开放胸怀拥抱未来。


    每一次社会转型和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挑战,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。而那些真正的时代弄潮儿,从来不是被动等待变化的人,而是主动拥抱变化、用行动塑造未来的人。


   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,历史告诉我们:最大的风险不是变化本身,而是用过去的思维应对未来的挑战。"兼容并包"的北大精神,在这个时代有着新的内涵——它意味着对技术变革的理性认知,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,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探索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,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,接受新的可能性,突破自我设定的舒适区,拥抱多样性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变革中找到机遇,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。



图片


    亲爱的同学们,作为老师,我们最欣慰的不是教会你们多少知识,而是看到你们眼中那簇求知的火焰。今天,这火焰即将照亮更广阔的天地。无论你们走向何方,请始终铭记北大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请坚守你们的初心与价值观,知识的追求并非终点,而是通向“知识向善、服务社会、造福人类”这一更高目标的桥梁。


    愿你们以天下苍生为念,以人类福祉为重北大人的优秀,不在于超越多少人,而在于成就多少人。北大人”身上的光环,不仅仅是荣誉,更是责任和承诺,让我们把这些光环化作照亮世界的智慧之光、温暖社会的人性之光。


    最后,愿你们在未来的岁月里,以书为伴,以思想为光,用知识向善和开放的心态拥抱时代变化。今日作别燕园,山高水长,挥一挥衣袖,虽带不走未名湖上的云彩,但请带上我们的祝福与期待。愿多年后回望这个夏天,你们能自豪地说:“我们不仅赶上了AI革命的时代,更用智慧和担当定义了这个时代!”


    谢谢大家!



版权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MBA教育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MBA教育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 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MBA教育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 
3、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,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中国MPAcc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

您的身份

  • 院校老师
  • 备考生
  • 其他用户

如何称呼您

  • 先生
  • 女士

您提交的反馈意见

您的联系方式

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
服务热线:010-8286 3124